科室发布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职能科室 >> 医院感染管理科 >> 科室发布 >> 正文

夏日防蚊:警惕基孔肯雅热

来源:医院感染管理科 发布时间:2025-07-21 作者:张纤 点击:

7月8日,广东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7月19日,通报确诊病例1873例。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已进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敬请广大市民增强防蚊意识。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伊蚊在白天也叮咬人,但叮咬高峰发生在清晨和傍晚。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伊蚊也会传播其他病毒,如登革病毒。

二、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

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三、基孔肯雅热常被误诊为登革热或其他疾病:

(一)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

(二)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

(三)鉴别有赖于实验室特异性检测。

登革热症状(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治疗方法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二)对症治疗

1.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激素降温。

2.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3.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4.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

五、预防与控制

(一)控制传染源

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

(二)切断传播途径

病室中应有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蚁设备,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三)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增强防控意识,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杂物,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加强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若出现上述类似症状,请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下一条:水痘那些事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