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家族精神的基因密码,档案是历史记忆的固化载体。当两者相遇,家风借档案得以永恒传承,档案因家风更显人文温度,共同构筑起社会文明的基石。
一、领袖风范
回溯百年党史,红色家风如灯塔照亮奋斗征程。从毛泽东“不搞特权”的原则,到周恩来“十条家规”的自律,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赤子情怀”的传承,共产党人的家风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频共振。
毛泽东一生秉持“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原则。他虽深爱着子女,却坚决不同意毛岸英进入政务院工作,而是让其投身农村、工厂、部队锻炼。对待亲属工作安排的请求,他一概拒绝,要求他们依靠自身努力,在人民中展现才能,获取信任后争取工作机会。在毛泽东看来,个人的发展应凭借自身奋斗,而非借助特权,这种不搞特权、公私分明的家风,不仅是对家人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守护。
周恩来则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从“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到“生活要艰苦朴素”,每一条都体现出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精神。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要求自己与家人,不搞特殊化,杜绝任何形式的特权思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人民公仆。他的家风如同清澈的溪流,滋养着后人,成为廉洁自律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将对人民的赤子之情融入家庭生活与工作中。在给父亲习仲勋的家书中,习近平深情地写道:“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其中“赤子情怀”便是重要的一点。习仲勋对子女的教诲“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深深影响着习近平,激励他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懈奋斗。这种红色家风,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生动体现,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二、家风与党建
如今,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家风与档案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良好的家风正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基础。一个有着优良家风的干部,更能抵御外界的诱惑,做到廉洁从政。《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也明确规定,党员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尤为关键的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过程中,强化对不重视家风建设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惩处。家风正则党风正,党风正则政风清。家风建设绝非小事,它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党员干部更应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带头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
三、档案与家风
档案作为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记录家族的历史变迁、先辈的谆谆教诲以及家庭的重要事件,让优良家风得以代代相传。通过建立家庭档案,我们能够将家族的优良传统与精神内核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保存下来,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我们看到:唯有将家风的精神密码存入档案的历史数据库,才能让文明的基因在时代更迭中永葆活力,为民族复兴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