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它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肿瘤,而是由于脑动脉壁先天性缺陷和血管腔内压力增高,在血流不断冲击血管壁的情况下,导致血管壁出现如气球般的隆起,因形似肿瘤,被称之为动脉瘤。动脉瘤就如同自行车车胎磨薄之后的局部鼓包,鼓包处管壁比其他地方都薄,非常容易破裂没破裂的时候,会凸出来挤压其他组织,破裂的时候,就造成了颅内出血(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及颈强直,重者诱发脑疝致昏迷或猝死,致死致残率极高,是脑内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确定诊断有赖于脑血管造影,一经确定应尽早手术,防止再出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可能有4000万人颅内存在动脉瘤,而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约为每年1%,其中30%~40%患者会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目前,针对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

   开颅手术是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夹闭瘤颈(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愈。

 

 

 

介入栓塞是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血管,置入导引导管,将导引导管送入载瘤动脉内,将一根微导管经导引导管送入载瘤动脉,并将微导管头端小心送入动脉瘤腔内,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送入铂金弹簧圈,不断用弹簧圈填塞直至瘤腔消失。利用弹簧圈的机械闭塞作用以及继发的血栓闭塞作用,将动脉瘤隔绝于载瘤动脉的血循环之外,达到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

 

 

   随着介入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一些新材料和技术的出现,如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等,一些难度较高的动脉瘤得以较好地治疗,介入栓塞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已经成为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式;当然,开颅夹闭手术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咨询电话:0773-5583625

工作时间:全年24小时无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