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脑栓塞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利索、流口水,哈欠连绵视物模糊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早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静脉溶栓对大血管再通疗效有限

  据统计,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研究显示40%~5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原因为大血管血管闭塞,临床研究已证实尽早开通闭塞血管,尽快恢复缺血区脑组织血流,可以避免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改善预后。而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是急性期,即发病6小时内。在20年前,静脉tPA溶栓开始被批准用于发病3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尽管静脉溶栓有相对的成功性,但其在大血管堵塞再通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能够获益的患者少,而且治疗要求的时间窗较短,这促使各类血管内技术的兴起,血管内治疗可以使这些限制迎刃而解。

 

 

支架取栓最为常用

  2015年,五项随机对照试验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证实了机械性取栓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降低致残和死亡率。阳性试验证实了机械取栓的有效性,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快速再灌注是良好预后的关键;血管内支架取栓安全有效;神经影像对患者选择至关重要;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中国、美国及欧洲也发布了最新的指南,提出临床可参考的标准,以支架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的主要方案。指南将取栓治疗作为IA级推荐,随着指南的更新,各国政府以及医疗体系都在致力于改善急救流程,研究各种相关技术指标,适应革命性的技术的推广。

 

 

机械取栓目前常用的是支架取栓,将一条直径0.3毫米左右的导丝从患者股动脉穿入体内,在透视监测下穿过脑内大血管中的血栓进行定位,随后用微导管作为输送管道,将镍钛合金的取栓支架送到血栓部位。拧成麻花状的取栓支架释放后,会自动弹开,形成圆柱形网状结构支架,与血管壁贴合,嵌入血栓。术者缓慢地将取栓装置抽离,栓子同时被拽出体外。

 

 

 

急救流程亟需改善

  脑血栓患者发病后的6小时是进行动脉内介入取栓治疗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及时介入治疗,疏通脑血管,就可以避免严重的脑血管后遗症的发生。当前,中国脑卒中急救形势较为严峻,仅5%卒中患者在发病4小时内到医院接受治疗,0.4%的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动脉取栓治疗,而美国已经有10%的患者可在6小时内接受取栓治疗。因此,迫切要求改善国内急救流程,深入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关键适宜技术。

桂医二附院脑血管病急救“随叫随到,随到随治”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脑卒中科)应运而生。我科医护团队紧跟国内外最新诊疗指南,在广西地区率先开展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为患者提供“一体化、规范化、流程化”的脑卒中诊疗模式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工作时间:

  脑血管病急诊:全年24小时无休。

  脑血管病普通门诊:周一到周五上午。

  咨询电话:0773-5583625

 

病例一

患者女性,39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失语3小时”入院

 

病例二

患者女性,41岁,因“突发失语、意识障碍4小时”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