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 70 米路,以前每逢下雨路面就变得泥泞不堪,车打滑上不去,现在好了,车直接开到养猪场门口。” 望着新硬化的水泥路面,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同乐村村民鲍学龙的话里满是感激。
同乐村作为典型农业村,种、养殖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但通往种植区的一段道路因常年受雨水冲刷、农机碾压,路面坑洼不平、碎石遍布,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 的难题。驻村第一书记唐周舟了解情况后,通过实地走访摸清症结,第一时间向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黄宇平汇报情况,后援单位接到诉求后,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决定全额出资支持产业路硬化工程,“帮扶不是走过场,要真正帮到群众心坎上、扶到发展关键处。这条产业路看似不长,却是村民的‘致富路’,我们必须全力保障。”经过3天的紧张施工,村民义务帮工,这条宽3.5米,长70米的产业路顺利硬化竣工,解决了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路再短,影响的是村民的生计,就得想办法修。”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用精准帮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这条短短的产业路,不仅打通了农产品运输的 “最后一小段”,更连起了后援单位与村民的心,让乡村振兴的 “毛细血管”,在细微处焕发了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