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较火的电视剧《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其中谈到了一位肿瘤病人为了排除是否存在转移,需要做核医学检查。核医学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也是一个陌生的学科,但看到“核”字,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核武器、放射性与辐射。
今天唐毅主任来跟大家说一说核医学科的那点辐射。
没错,核医学确实与放射、辐射有关,也是用到核武器类似的放射性元素,但却与核武器没有任何关系,恰恰相反不但不会造成核武器的不可逆的破坏,反而在医疗健康中起着“侦察兵”、“排雷兵”等诊疗作用。
然而谈到放射、辐射等这类敏感词语,大多数人都会有担忧,比如会不会引起癌症,会不会引起不孕不育,会不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等等问题,虽然大多数人对于X线、CT基本上都能接受,但对核医学这类新的事物却依然保持着“警惕”。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和精算一下核医学的辐射到底有多少。
1.首先了解核医学是做什么的?
它是通过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它常见的检查有SPECT/CT、骨密度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等;而它又能治疗疾病,最常见的是甲亢碘-131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碘-131治疗、浅表性皮肤血管瘤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核素治疗、无手术指征的实体肿瘤碘-125粒子治疗等。从以上来看,核医学不光是一个检查科室,更是一个临床科室,而且涉及的范畴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用放射性核素,需要用射线。
2.核医学的辐射到底有多大?
辐射通俗的说就是一种能量以某种方式向外释放。在自然界中,辐射无处不在,比如太阳的热辐射、家用微波炉的微波辐射、医疗的X线辐射等。在大家的认知中,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无比,其中就有放射性,所以一谈到辐射,尤其是核辐射就十分的害怕和担忧。但是在医疗中,辐射的能量与之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合理的应用不但不引起身体伤害,还可以帮我们诊断和治疗疾病。核医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放射性核素医学应用,那么做核医学的检查或治疗是否会导致周围人群有影响,尤其家人、朋友。
2.1.我们国家对核技术应用上有严格的相关规定以确保正当应用和安全,最新的国家《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1188-2021)及国标GBZ 120-2020中规定,公众人群的辐射暴露量每年不超过1mSv,而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每年不超过20mSv,意味着医务工作者在远远大于普通人群接受范围时,依然是安全和可控的。而每年均接受如此大的剂量除了从事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普通人群出现的可能性是极低的;而对于一些患者,确实需要一些放射性检查或治疗,但连续性照射的几率也是极低的。即便在其中一年中超过时,对于治疗而言,此时应该考虑的是利大于弊,而非因噎废食。
2.2周围人群到底接受了多少辐射?多远是安全的?
核医学常用的核素有Tc-99m,I-131及F-18等。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通常是0.5-1米。因此我们以接受骨扫描的患者1米为例,根据国标GBZ120-2020辐射计算公式:D=ARD1t/(1000R1.5) ,AR=A0H/H0,当患者当日注射99mTc-MDP 800MBq(实际用量更小)时,40分钟后1m周围剂量当量率实测为31.18μSv/h,根据以上公式,3小时后完成检查时1m周围剂量当量率17.46μSv/h。此时距离患者1m时的辐射剂量当量为0.00927μSv∙h,距离患者0.5m时为0.02623μSv∙h。
也就是说,骨扫描患者在注射检查药物3小时后,在1米的距离与其持续接触1小时时,公众人群所接受的剂量当量为0.00927μSv,距离患者0.5m时为0.02623μSv。根据公众剂量之前提到的公众剂量每年限值为1mSv,那么此时需要同时与38124名注射此剂量的患者在0.5m接触1小时才有可能超标,若距离1m则需107874名患者,这显然是难以实现的,而且实际与患者接触时间不会超过1h,且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其放射性随时间呈指数性的迅速减少。此时,大家应该很清楚多远距离是安全的,核医学检查后周围的人群是否安全的。对于公众人群暴露如此,对于放射性工作人员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何核医学科的医务人员们会如此从容地面对来就诊治疗的患者。
射线是一把双刃剑,在正当和规范的使用下,是有利的,核医学的检查是一种功能性显像,所以相对于传统的X线、B超等影像学更早的发现病灶,尤其是为肿瘤疾病争取时间,而核医学的核素治疗,更是一种精准医学的体现,可以针对性的在靶器官进行近距离照射,有别于传统的放疗,避免了正常组织不必要的损伤。通过严谨的测量和计算,大家可以知道接受了核医学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对于周围人群的辐射是微乎其微的、安全的。
文献
[1]HJ 1188-2021.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S]。
[2]GBZ 120-2020.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S]。
(本文内容为原创,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科室同事协助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