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一名罹患颅内巨大复杂动脉瘤的中年女性患者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功接受了桂北、桂中地区首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后康复出院,目前全国仅少数医院能够独立成功开展此项技术。
近日,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了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入院时患者自述近来时常感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经头部DSA检查,发现其右侧颈内动脉眼段有一个直径约为30毫米、颈宽约10毫米,形似鸽子蛋大小的颅内巨大宽颈复杂动脉瘤。

术前脑血管造影3D成像

Pipeline血流转向装置释放后 Pipeline血流转向装置结合少量弹簧圈填塞
据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唐景峰教授介绍,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因素众多,危险性极高,一旦破裂,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而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常因位置深、瘤体大、瘤颈宽、瘤内血栓形成瘤壁钙化等因素,开颅夹闭手术困难,而且开颅手术创伤大,部分大型动脉瘤甚至还要颅内外血管搭桥,工程巨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采用传统的介入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巨大宽颈复杂动脉瘤,据文献报告完全闭塞率仅12.1%-68%,随访过程的复发率则高达52.9%-83%,且治愈率仅为12.5%-31%,总体治疗费用高。
经过认真研究,唐景峰教授及其治疗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手术方案:采用当今全球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最新神经介入技术——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来化解难题。
Pipeline密网支架是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主推的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梭形动脉瘤、多发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2014年开始在国内上市。它是一种新型钴铬镍合金密网支架系统,堵住动脉瘤瘤颈,支架展开后贴附在载瘤动脉壁上,封闭瘤颈,起到血流导向作用,瘤内逐步形成血栓,从而治愈动脉瘤。文献报告Pipeline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随访结果显示治愈率92%-100%,复发率为0。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普通支架
但是相比现有支架,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的操作难度系数很大,不仅要求术者非常熟悉该支架的性能特点、操作注意事项,更要求术者要有高超的血管内操作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
4月29日上午,唐景峰教授及其团队应用血流转向装置pipeline给患者实施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造影剂滞流明显,载瘤动脉通畅,患者获得了理想的血管重建。

脑血管病科(脑卒中)团队手术中 患者与治疗团队合影
“采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可不必再填塞弹簧圈或者仅需填塞少量弹簧圈,动脉瘤的占位效应也得到缓解甚至完全解除,同时总体费用低,效果好。”唐景峰教授表示,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从传统的动脉瘤囊内填塞向载瘤血管重建的治疗理念的转变,是今后颅内大型、巨大型、多发等复杂动脉瘤治疗的方向。同时,唐景峰教授还表示,该技术在国内如稚子初步,其临床经验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积累和观察随访。

病例二 颅内串珠样多发动脉瘤,Pipeline血管转流装置治疗后即刻造影多发动脉瘤消失(图1颈动脉动脉多发动脉瘤,图2 Pipeline血管转流装置释放,图3、4 Pipeline血管转流装置释放后动脉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