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有许多篇幅都谈到了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仁的表述在不同的语境下是不一样的,如孔子的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都曾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这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关。不过总的来看,仁是孔子所认定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这是毫无疑问的。下面我们就通过五句话,来看看孔子“仁”的思想。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这一段话一开始是孔子对富贵的一个看法。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孔子看来,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得到,如果使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那他就不接受。求仁不难,难的是择仁、安仁,难的是面对富贵贫贱的取舍时是否依旧以仁为标准。而君子为仁,则是无时无刻不用其力,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是与仁德同在的。所以说,惟君子能在任何情况下不离开仁,在任何时候都安于仁,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人才被称为君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这句话是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时,孔子的回答。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仅是仁了,而是圣德了。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孔子曾说“求仁而得仁”,仁,出于人心,而非在外之物,反诸己身就可以得到仁。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所以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这是孔子针对颜渊问仁的回答。颜渊此人本身就有很好的德行,对这样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要求“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规范,也就是“约我以礼”。仁在人心,为仁由己。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那么如何做呢?具体来说就是四个“非礼勿”,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这是樊迟问仁,孔子的一个回答。“爱人”是孔子“仁”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一种大爱,是由父母而兄长而朋友而惠及众人的爱。孔子曾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学道,就会有一颗仁爱之心,如此方能学有所用。樊迟在问仁之后,又问知,孔子说“知人”,即“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其实这也是仁,使枉者直换句话说就是化而为仁,可见知与仁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