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增大,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如何在秋冬季做好疫情防控?根据秋冬季疫情防控特点,建议大家做好以下防控措施:

一、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

二、减少人员聚集。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三、注意自我防护。建议儿童、老年人、患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应尽量减少外出旅行;同时建议,做好旅行防护和行程记录。

四、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五、加强通风消毒。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六、要除四害讲卫生。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杂物,做好日常除蚊蝇鼠蟑,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七、及时就医就诊。若出现发热、咳嗽或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目前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但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仍有限,疫情防控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秋冬季空气干燥、气温多变、昼夜温差大,是疾病多发季节,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市级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切实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到疫情防护持之以恒。

 

那么,我们普通居民应该如何做好日常防护呢?

 

一、不扎堆

1.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影院、网吧、KTV等人员密集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及开放式旅游景点,应通过限流、预约、错峰、限时等方式,减少大范围人员聚集活动,人员接触时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2.餐饮场所,应分散错峰就餐,减少人员聚集;

3.在车站、公交车等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保持适当距离,尽量减少与他人交流。

二、吃熟食

1.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减少前往售卖水产品等活体动物市场的频次,尽量避免与活禽接触;

2.生鲜及冷冻肉产品应充分清洗,烹饪过程应生熟分开操作,生熟食物分开存放、保持食物安全温度;

3.不食用变质食物,使用安全原材料,肉蛋奶及水产品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4.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5.在饭店集餐时提倡使用用公筷、公勺。(“公筷”“公勺”即共同就餐时公用的用于给自己和他人夹菜舀汤的筷子和勺子。体现了现代饮食卫生、干净,防止交叉感染的特点。)

三、常喝水

特别是在秋冬季,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四、讲卫生

1.生活居室保持清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2.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后、咳嗽用手遮挡后、饭前便后、处理生肉产品后、接触门把手或电梯按钮后,应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

3.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4、打喷嚏或咳嗽时注意遮挡口鼻,生病时尽量不去人员聚集场所,前往公共场所应规范佩戴口罩;

5.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庭生活用品、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6.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五、多锻炼

1.坚持每天运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2.避免受凉,同时戒烟限酒,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六、高警惕

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流涕、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乏力、气短及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既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